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新安医学

作者:方利山教授

新安医学是产生和兴盛于古徽州地域的、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中华中医药史上的一个医学流派。自宋代至民国,“徽州卓然成医家者819人,其中420人撰集和汇编医籍约729种”①,新安医学医家之众,医籍之黟,创获之多,影响之大,“在以地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②。

新安医学的产生和兴盛

地处中亚热带北缘的古徽州气候湿润,气温适宜,四季分明,万山丛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就包涵了大量药物资源。史志统计徽州产药材多达180多种,《新唐书》就有“徽州新安郡贡黄连”的记载。古徽州又是“程朱阙里”,集儒学大成的程朱理学在这里有特别深刻的影响,儒学“仁者爱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爱人思想在民间深入人心。发达的徽州教育大大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是中医药得以广泛普及的文化基础。崛起于宋、兴盛于明清的徽商经营四方,开拓创业,现实的需要促进了新安医学的发展,也为新安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晋代新安郡守羊欣撰辑《羊中散方》30卷,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尉注释《难经》,是有关新安医学的最早记载。北宋以来新安医学开始兴盛,据统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到宋末(1080-1276),新安就有名医14人,并有了3部医学专著传世。像歙县的“医博”黄孝通、休宁的吴源、婺源的程恕倩、程约、马荀仲等。特别是歙县的张扩、张杲新安医学世家,承传一百一十多年,张杲积五十多年从医经验,著《医说》10卷,是我国最早的医史传记。张扩、张杲是第一代新安名医世家。元代(1277-1317)新安有休宁徐道聪、歙县鲍同仁、婺源王国瑞等新安名医12人,4位名医写作6部医著。

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经济的繁荣,新安医学兴盛发展。明初至明正德末年(1368-1521),徽州涌现的名医不下21人, 9人撰著医著11部。徽州嘉靖至清末(1522-1911)是新安医学的全盛时期,涌现新安名医不下137人,45人撰著96部医著。其中最著名的有:祁门人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他不仅精通医术,活人数万,医名冠于全国,而且著有《石山医案》等医书13部76卷,对中医基础理论多有建树。歙县人吴昆(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又号参黄子),不仅医名远播,而且著有我国第一部注解医方的专著《医方考》。歙县人方有执(1523-1594,字中行),精研医学,倡《伤寒论》“错简”说,是新安医学“错简”学说的首发者。歙县人江瓘(1503-1565,字明莹),辑成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医学名著《名医类案》。祁门人徐春圃(1520-1596,字汝元),曾任太医院医官,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休宁人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医术高超,著《赤水玄珠》30卷,在海内外医学界都有影响。此外,祁门陈嘉谟(1486-1570)、歙县吴正伦、祁门汪宦、休宁程充、歙县程衍道、吴谦、休宁汪昂、歙县郑重光、吴澄、汪廷元、吴砚丞、程国彭、程有功、吴楚、方咏涛等等,都是当时名闻海内的医学名家。歙县人郑梅涧(1727-1787,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出身喉科医学世家,对攻克白喉难症有大贡献。 这一时期的新安医学在中医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对中医学的承传和创新贡献很大,名医辈出,成为中华中医学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地域学派。

新安医学的突出贡献

自宋至明清,新安医学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代以来从徽州民间步入医林的成百上千位新安名医和医家,大多是在儒学熏陶教化中成长的“儒医”,他们以医为“济世救人”的职业,“一腔浑是活人心”③,“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人如骨肉”,“一以儒理为权衡”,努力以自己的高超医术和精湛医技,为百姓解除病痛,拯救了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造福百姓。有的新安医家为救百姓于疫病灾难,倾家荡产在所不惜④,有的甚至为百姓而以身殉职⑤。新安医家中大量“济世良医”、“国手”、“急诊妙手”、“神医”,提高了中华医学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扩大了中华医学在海内外的影响。

第二、新安医家在医学实践中对中华医学基础理论不懈探索,努力发展中医理论,勤于总结医学经验,写下了大量医学典籍,推进了中华中医药学的发展。

新安医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张杲积五十年心血写作医史传记《医说》,很早就传入朝鲜、日本。新安名医汪机等人精研和发展朱丹溪的医学思想,形成了“固本培元”中医学说,这一学说的创立,是我国明清以至近代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创造和发明。方有执竭二十年心力撰写《伤寒论条辨》8卷,对中医代表作《伤寒论》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提出“错简驳正”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初的吴谦,与当时的喻昌、张璐并称清初三大家。他主编的《御纂医宗金鉴》90卷,是清代乾、嘉、道、咸以来医家必读之书,太医院教材,和歙县程文囿所著《医述》16卷同被世人称之为“医林之宝筏”、“医宗之孔孟,方书之六经”。喉科名医郑梅涧著《重楼玉钥》2卷,创“养阴清肺汤”,对中医治白喉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历代新安医学所撰著的近800部医学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中医药学的理论宝库,对中医药学众多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奉献,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医学直接关系到天下黎民百姓的健康生死。新安医家在普及中医药和养生的基础知识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不仅在传授诊病技术方面无私心,不保守,而且力所能及地普及中医药学知识。新安医家大多勤于总结和写作,目的就是将宝贵的医理探索成果和临床经验教训传之后世。医学名家汪昂写作医籍《素间灵枢类纂约法》等,对古医籍中精要适用者,条分缕析,参酌各注,简明易解,使学者一目了然,并不故作高深。他所写的《医方集解》,《本草备要》等著作,则理论联系实际,至今仍是中医学的入门教材。特别是他所写的《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等著作,将中医方剂、经络编成通俗歌诀,押韵上口,适用易记,作为新安医学普及读物,至今仍广泛流传于徽州百姓之中,大大方便了百姓对中医的了解和亲近。吴谦主编的《医宗金鉴》也切合实用,先歌诀,后注释,便于记诵,易教易学。

第四、新安医家大多坚持儒学“仁者爱人”理念,坚持“医以活人为心”⑥,有高尚的人文理性追求。新安医家从医,为了救百姓于病痛灾难,精研医术,求师问道,吴昆为学医在吴、浙、鄂、赵之间遍访中医名家“不减72师”;叶天士10年先后从师17人。根据百姓病痛实际,新安医家对民间常见病儿、妇、眼、喉、伤寒、劳力诸科无不着力探研攻关,多有诊治上的突出创获。许多新安医家对医术精益求精,诊病一丝不苟,医术高明却从不责酬报,不讲浮华,只求通俗浅近。他们大多有良好的医德和医风,詹文升弃儒从医,诊病不取酬,凡请即往,活人无数。江瓘则主张:医者应以患者为念,救人甚于救火,“凡来请召,急去勿迟”。“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新安医家对专以医业为赚钱发财手段、欺世盗名、技拙心黑、不讲医德的假冒伪劣之医界乱象深恶痛绝,主张“医医”,要求医生应该“诚意、明理、格致、审证、规鉴、恒德、为学”,“深戒徇私谋利之弊”⑦,要做到“存诚以视证,尽诚而用药”。新安医家以自已的高尚医德和医风,塑造了一代“儒医”的“医魂”,为我们奉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安医学的主要特色

新安医学是在祖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富有地域特色的一个医学流派,其主要的特色是儒医多、医官众、医籍黟、科属齐、创获大、家族链、源师承,是徽州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靓丽篇章。

新安医家大多由儒而医,许多人以儒家仁本学说规范自己的从医实践,大多有高尚的人文理性追求,医德医风高尚,自宋至明清涌现了一大批“妙手回春”、“功同良相”的儒医。这些儒医,治学上能深研医理医技,考据严谨慎密,问师会友广博,善于博采众长;作风上务实求真;诊治上诊断重脉诊,审证重求因,取法重温补,用药倡轻灵,重防倡养生。新安医家不少人以自己的精湛医技,成为御医、太医、医博、太医院医官,各级医官有50多人。扩大了新安医学的影响。

新安医学产生在徽州民间,广涉内、外、儿、妇、伤、眼、喉、针灸推拿等各个医学科目,特别是对百姓常见病、疑难病症勤于研探,出现了“西园喉科”、“蜀口外科”、“正口妇科”、“黄氏妇科”、“吴山铺伤科”等等著名医学专科,惠及四方百姓。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其家族链、师承链特色突出。象始于南宋的黄孝通“黄氏妇科”,已传承25世,代不乏人;“新安王氏医学”、郑氏西园、南园喉科等等,都是祖传医学世家。

新安医家,大多在从医实践中都善于总结思考,进行艰苦的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撰写编纂了大量医学专著。最早的医史传记,最早的历代医案总结专书,最早对伤寒论医学专著错简的辩证等等,都是新安医家对中华中医药理论的贡献,新安医家所著医藉之多,理论创获之令人瞩目(如“温补培元”、“错简重订”、“时方轻灵”等等),在同类地域似不多见。

新安医学的地位和影响

新安医学千百年来,数百上千的名医和医家塑造的儒医形象,名垂医史,他们对祖国中医药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对祖国医学有重大贡献。新安医家的许多医学名著,有的当时就名传天下,被译介到国外。日本丹波元胤撰著的《中国医藉考》,收辑中华医籍三千多种,其中就有新安医家63人所著139种⑧。许多新安医籍,不仅在中国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至今仍是中医大专院校的入门教材。新安医学从宋以来,其影响不仅是国内广大区域,而且扩大到朝鲜、韩国、日本等海外各国。新安医学在中医理论上有不少突破性的创新,有的医技,象明末清初新安名医程邦贤之妻所作的我国第一例小儿肛门再造手术,处于当时医学的领先地位。新安医学对中华象科学的研究,对百姓中常见疑难杂症的攻关,特别是对温病的探讨和发挥,对中草药的探究,对养生学的关注,对于治病诊断法的摸索总结等等,都丰富和发展了祖国中医药事业,新安医学在中国中医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明清时期中国中医药的“硅谷”。承传和弘扬新安医学这份宝贵财富,继承新安医学文化遗产,学习新安医家的高尚医德,不仅是徽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光大中华国学精华的需要。

注释:

① 张王才·新安医学序言·新安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5·1

② 余瀛鳌·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0·12

③ 郑梅涧用在其处方上的铭文图章

④ 清代歙县名医吴志中在瘟疫流行时,为购药救治百姓,毅然倾卖家产,向百姓施药,活人无数。

⑤ 歙县名医殷安涛在痢疾流行时日夜诊治百姓,累死在救人路上。

⑥ 徐春圃·翼医统考[M]

⑦ 徐春圃“一体堂宅仁医会”规条

⑧ 黄孝周·从中国医籍考探新安医学

参考文献

张王才·新安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5

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

杭州徽州学会.新安医学研究文集[M]·杭州:2006·5

黄孝周·从中国医籍考探新安医学.安徽省新安医学[J]·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1986·10

王乐匋·谈新安医学[J]·徽州学丛刊(创刊号)[M]·1985·5

项长生·徽州文化经济与新安医学[J]·中华医史杂志[N]·1998·4

方利山·一腔浑是活人心[J]·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山东·2006·8

新安医学

作者简介:方利山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黄山学院研究员。安徽省徽州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徽学丛刊》副主编。安徽省朱子学学会副会长。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戴震研究会副会长。民盟安徽省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黄山市委文化委员会主任。政协黄山市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企业网财经:方顺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