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鲁迅藏汉画珍赏》 第1-11篇文稿

《鲁迅藏汉画珍赏》

(一)目次

1.日月星(书中第002页)

2.日出入行(书中第004页)

3.东宫苍龙星座(书中第006页)

4.王母赏月(书中第008页)

5.高禖神

6.女娲伏羲交尾图

7.美少年伏羲(书中第018页)

8.秉萱女娲(书中第020页)

9.狐假虎威

10.汉时“花儿”

11.凿空西域·解忧和亲

(二)正文

《鲁迅藏汉画珍赏》

1.日月星(书中第002页)

这是一幅日月星辰并耀图。

画中左边为一只巨大的阳乌。阳乌头部有一株柔曼的萱草。萱草上部自乌头顶蜿蜒而出,形同花冠;下部自乌喙垂延,与花冠合成草龙式流云。乌身团圆有翼,象征太阳。乌尾部非鸟尾形,似长裙。长裙被三根两端呈涡纹状的“几”字形线条分割成三段,上面的涡线纹既似衣上流苏,又似鸟之长羽,也似日珥与日光。

居中圆饼形为月。类似这种日月同辉的汉画像石上,月中多刻蟾蜍。此画上月魄过于斑驳,蛙蟾未形,可作蛙或蟾蜍理解,也可视为白璧一轮,因南阳汉画也有月上不作任何具象雕刻的。

右边六星,其状如北斗缺一杓星,可作北斗理解,也可视为南斗,或直接作星辰理解。

这幅汉画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造型,表达了汉代先民对日月星辰的认识,其中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和温暖的情感。

《鲁迅藏汉画珍赏》

2.日出入行(书中第004页)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一个上古神话:天上有十日,十日分别由十只乌鸟负载,轮流值日,每天由一个太阳搭乘一只乌鸟巡行于天,夜晚归来,第二天由另一个太阳出行。这样日出日入,循环往复。

此汉画刻绘的正是这样一幅日出日还图景。

画中左边为一只凤鸟形的阳乌,鸟身,生蓓蕾冠,有双翼和漂亮的尾翎。鸟身如圆盘,代表太阳。这是一只归来的阳乌。

画中右边是另一只阳乌,鸟头鸟喙,有双翼,生忘忧草式三瓣萱花,腹躯为日盘。这是一只将要出行的阳乌。

《山海经》中有司天之神西王母和日母羲和;有负责管理日月之长短的鹓和石夷;有“日月所出入”的方山;有日月所出五山大言、合虚、明星、鞠陵于天、壑明俊疾,日月所生之山猗天苏门;有日月所入六山丰沮玉门、龙山、日月山、鏖鏊巨山、常阳之山、大荒之山。

中国古代还有日出扶桑、旸谷,日入崦嵫、虞渊,以及十日并出、羲和驾日、羿射十日、夸父追日、鲁阳子援戈挥日等太阳神话。

太阳神话在汉画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阳乌负日。

《鲁迅藏汉画珍赏》

3.东宫苍龙星座(书中第006页)

中国古代把南中天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分布的一圈恒星分为四组,称为四象或四维、四宫;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共二十八群,这就是二十八星宿。

古人在观察星辰时,把四象的每组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东方七宿像龙腾,西方七宿像虎跳,南方七宿像鸟飞,北方七宿像龟行。所以四象又称四灵、四神,表现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东方苍龙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角为苍龙之首,亦即苍龙之角;亢宿代表龙的颈项咽喉;氐宿代表龙爪;房宿为龙腹;心宿为龙心;尾宿是龙尾;箕宿是苍龙尾梢。

这幅汉画主体画面为圆月、祥云、苍龙和十五颗星辰,表现的正是月出东方、星辉星耀、飞龙在天的动人图景。画中皓月当空,中有蟾蜍舞蹈,玉兔奔踊。左下有祥云一朵。祥云之上、龙首左前方第一颗星为角星,代表龙角。角星右边龙头和项上两颗星为亢星,代表龙颈与咽喉。龙身下四颗星,为氐、房、心宿,分别代表龙爪、龙躯和龙心。龙臀尾处二星为尾星,代表龙尾。尾梢六星状如簸箕,为箕星,代表尾末。十五颗星自下而上似断而连,蜿蜒飞动,形若飞龙。画面刻绘出一条遒劲婉转的腾龙,十五颗星宿像注释一般点缀在龙体相应位置,寓抽象于具象,化天理于美景。

最上主题画面之外,有星二颗,中以粗线相连,如同瘦身的哑铃。此二星明显逸出主题画面,镌刻位置是通常的画像石边框或边栏,应与苍龙星宿无关。古图上南下北,据此可知此宿在南天,应为朱雀星宿第七宿轸宿中的辖星。

《鲁迅藏汉画珍赏》

4.王母赏月(书中第008页)

这是一幅王母赏月图。

当中为硕大的月魄,其上为四蹼蜷展的青蛙。青蛙背上清晰的竖纹显示它明确为蛙而非蟾蜍。这表明在东汉早期或西汉,月亮神话还没有定型。

画面左边盘坐的是西王母。

月轮右边为捣药的玉兔。玉兔身后,是九尾狐。九尾狐尾巴贴着画像石上沿,尾梢下勾,狐身呈倒挂金钩状,狐首窥伺兔背。

画面左边和右下,分别缭绕着南阳汉画中常见的“几”字云纹和蔓草云气纹。

一般月亮神话故事都聚焦在月亮内部,嫦娥、蟾蜍、玉兔等都局限在月盘里。但是这幅汉画的视野极为开阔,其展开神话故事的场景为昊昊中天。画面刻绘出一幅月夜玄天图。蟾月当空,云缭星遥,白狐绥绥,玉兔捣药丁丁。西王母安坐月下,宁静闲适。这种惬意的太虚闲情图,既不同于嫦娥神话的清冷孤寂,也不同于后世道家的玉宇琼筵,更像是一幅历尽沧桑、心如止水的万年娭毑的寻常一晚,从容旷远,高邈脱俗。

《鲁迅藏汉画珍赏》

5.高禖神

此汉画为高禖男神。

高禖是司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高媒。高禖神分男神和女神,男神一般为伏羲和句芒,女神一般为女娲和西王母。汉画里盘古和东王公也常充当高禖神。后世的月老、媒婆,就是高禖神的孑遗。

原始人类非常重视生殖崇拜。《礼记·月令》和《诗经·郑风》里有大量表现男欢女爱和祭祀高禖时求偶、求欢、求子活动的记载。

此画中的高禖神,头生棘,鼓腹裸体,长尾,手足如鸟爪,阳具如巨杵而弯曲。他带着伏羲的某些经典特征而更野性和阳刚。他的面孔偏向左,两只巨眼和半边脸,显出典型的立体主义风格。

《鲁迅藏汉画珍赏》

6.女娲伏羲交尾图

伏羲和女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福佑社稷邦国的正神。他们规划天地,化育万物,和盘古、西王母并称为创世始祖。他们制笙簧、作琴瑟,创始音乐;别男女、定嫁娶,规划人伦;结网罟教民渔猎,造车驾供人负载。在有的文献里,伏羲和女娲、神农并称三皇。伏羲被尊为三皇之首。

伏羲最为人称道的功德是画八卦和创文字,使人类告别了结绳记事的蒙昧阶段,开创了哲学、数学和图文时代。女娲最著名的神话是补天和抟土造人。他们共同的传说,最著名的是兄妹婚配,从此大地上始有人类繁衍生息。

在这幅汉画上,伏羲女娲人面蛇身,共执三珠树相依相拥,下体长长的蛇尾交织一起,象征婚配和生殖。左为伏羲,正冠袍服,双手擎树。右为女娲,玉面高髻,右手把树,左手执规。规表示为人类创制规矩制度。

画中的三珠树,就是后世通俗说的合欢树。在画面中,它竖立在伏羲女娲之间,还起到遮羞遮面的作用。

《鲁迅藏汉画珍赏》

7.美少年伏羲(书中第018页)

如果不是下体有标志性的蛙蹼和蛇尾,画面中的伏羲就是汉朝一翩翩少年。

他戴着通天冠。这也是王者标志。冠上高矗一根木橛,像虬龙额上的尺木,也是伏羲作为木德王的明证。

他清秀的脸庞稚气未脱。高高的衣领,宽舒的衣袖,美丽而和谐。最是那一双眼睛,像穿破两千年尘埃的明珠,澄净得如神山昆仑上的两粒玉露,不忧不喜,不眨不闭,简单而神秘。

他双手抱在胸前,手中既无灵芝,亦无华盖;没有玉树,也没有规矩。那些都是他在汉画上作为天皇、地皇或人皇的标志。此刻他就是名叫伏羲的少年,在洪荒的一个早晨——

他好像在向母亲西王母请安,顺便报告昨晚宇宙乾坤和昆仑诸山的消息。

他好像在吟诵上古之书《三坟》,他的恩师灵山十巫在向他传授做神的规矩和做人的道理。

他好像是东王公的书童,有人叩阍,他打开门问是谁。

他好像有个妹妹,把照拂妹妹一生一世的责任天经地义地装在心里。

是谁给他从腰脐起装上一条长长的蛇尾,蛙腿蛙蹼,裙摆如昂起的蛇首?就这样昆仑少年成了神祇,从此他要考虑天下的事——

天要高悬,地要覆载,万物要生长,人伦要延续。画人要姽婳,写字何妨借鉴兽蹄鸟迹。老人要敬孝,未来要算计。吟诗要摇头晃脑,舞蹈要合着拍子……

《鲁迅藏汉画珍赏》

8.秉萱女娲(书中第020页)

这是一幅女娲秉持萱草图。

南阳汉画中的女娲,山西、陕西汉画中的西王母,手中多捧持与此图中相似的花草,一般笼统释为仙草、灵草。因另有女娲擎举灵芝或华盖造型的,所以也有人将此草释为灵芝。汉画中丹凤、飞龙、白虎以及仙人口衔手持这种异草的造型也屡见不鲜。

实际上,这种仙葩应是萱草。

萱草简称萱,叶条状披针形,花黄色或红黄色,外形酷似百合,亦称金针菜、黄花菜、绿葱、宜男草、思母草、川草花、丹棘、疗愁等。

古人认为萱花宜女子受孕,“妇人佩之必生男,故名宜男”。

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所以又名“忘忧草”。

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所以萱草、萱亲也指母亲。古时游子要远行时,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女娲手捧萱草,是她人类母亲身份的象征。

《鲁迅藏汉画珍赏》

9.狐假虎威

这是一幅角抵戏图。画面分左中右三部分。

左边为狐假虎威图。一只狐狸坐在白虎身上,双手挽勒缰绳,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缰绳的另一头勒着猛虎的颈项,老虎体格雄壮,却没有一丝反抗的迹象。它好像有点委屈,回头大张着虎口,好像在恳求狐狸不要勒得太紧。

狐假虎威的典故详见《战国策·楚策》。故事中,狐狸使用诡计,假借老虎的威力,不仅令百兽望风而逃,也使老虎对狐狸的百兽长地位深信不疑。在此汉画里,老虎更是沦落到狐狸坐骑的地位,同时像狗一样,脖子上被套上锁链。

画面中间三兽,中为狮子,右为豹,左为獒犬。狮子并不高大,也不凶猛,但跃向狮子的豹似乎并不是要格斗撕咬,倒是面有媚相。左边的獒犬尽管与狮子等高,但垂头丧气,夹着尾巴俯首称臣。看得出它如果昂起头颅,要比狮子高出许多。

右边为豢龙氏驯龙图。最右戴面具、赤身裸体、捷如猿猱的应是师父豕韦,腾空扰龙的少年应是跟随师父学习御龙术的陶唐氏后裔刘累。龙的眼神有点哀伤。它回望这两个豢龙氏,好像担心他们随手抄起一截云气化为绳索,使它像狐狸胯下的白虎一样沦为走狗。

在这幅汉画里,啸山啸天的白虎堕为牲畜,任狐辈宵小呵斥驱遣。名字与忠诚、勇猛、视死如归写在一起的獒犬,摇尾乞怜,卑躬觳觫。神龙也像《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一样孱弱无能,可怜楚楚。

这幅汉画让我们看到了汉人在外来文化侵袭下内心的苦痛和深刻的自我批判。

《鲁迅藏汉画珍赏》

10.汉时“花儿”

这是一幅舞乐百戏图。左边三人,分别表演长袖舞、柔术倒立、幻术或巫术抠目曳舌。右边三人在歌唱。

有意思的是,画中的三位歌手皆盘膝而坐,挺胸收腹,掌心向下,右手平搁丹田位置。他们的左手无一例外都放在左耳旁。这与今天西部地区的民歌“花儿”在歌唱时歌者把一只手放在耳旁如出一辙。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民歌,在青海又称“少年”。

在《楚辞》《韩非子》乃至《山海经》里,都有关于类似“花儿”唱姿的记述。

《鲁迅藏汉画珍赏》

11.凿空西域·解忧和亲

这幅汉画分左右两部分,左边是乐舞百戏,右边是车马出行。

右边的车马出行图颇富戏剧性,很像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形。

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三驾锦车。汉代使者所乘的车叫锦车,也叫锦衣车,使节也称锦车使。

锦车前面三个戴尖帽的骑者是胡人,他们应是迎接、引导汉使的西域使团。

锦车后面有三组骑兵在战斗。前面一组三人三马,护卫着锦车且战且行。其中一人拍马向前,二人回身弯弓射箭退敌。中间一组三人纵马追击,一人持长枪,二人持短刀。最后一组,二人持长枪拍马向前。

再看左边的舞乐百戏。

最左边是建鼓舞。向右依次为播鼗吹箫、吹埙、播鼗吹箫、击钲。钲是青铜制作的打击乐器,形似倒置的铜钟,有长柄,多用于行军。钲与建鼓的出现,一方面代表这场演出规格甚高,另一方面说明有军乐因素。

接下来是七盘舞,用舞者右脚踏盘代表七盘。七盘舞又称盘舞、盘鼓舞,是将盘、鼓覆于地,舞者在盘、鼓上或蹑步或跽跪或腾跃,既显示舞者的轻灵,又奏出优美的鼓点节律。

再右是方相士,熊面人身,袒露上体,脚踏盘鼓,伸臂弄锚叉。再右是女子倒立。汉代艺术家有意忽略了女伎的颈肩,使其造型简洁空灵。

接下来是这幅汉画的主人公,一个头戴花胜、陶醉于眼前精彩演出的女子。看得出整场演出就是为她而设。女子右边有一女侍,所持之物很像是使者所秉持的节。

这样的场面让人联想到解忧公主和亲乌孙。

《汉书》记载,汉武帝时,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她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三任乌孙王,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做出了贡献。年逾七十之时,解忧公主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汉宣帝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其归来。

伴随解忧公主的冯嫽是和亲的使者,她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外交使节。

这幅汉画分别截取张骞和解忧公主的人生瞬间,生动再现了汉朝的战争与和平场景。

《鲁迅藏汉画珍赏》作者简介

方清刚,男,河南南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辞赋家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图像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收藏家,“冰润”金石传拓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收藏汉画像石100余方,汉画像砖数千方。

《鲁迅藏汉画珍赏》

图为:作者微信

中国企业网财经:方顺利

《鲁迅藏汉画珍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