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短期受疫情冲击大 非常时期应采取非常之策

摘要:从统计数据看,与国企或大型企业相比,目前私企和个体户就业人员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截止2018年,国内“五险”中,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占就业人数比重,分别为大于97%、52.3%、30.8%、26.3%和25.3%,表明除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国内全覆盖外,其他“四险”保障的范围仍偏窄。

来源:明察宏观

文 伍超明(财信研究院副院长,财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胡文艳

正文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迅速蔓延,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近乎按下“暂缓”键,交运、电影、旅游、餐饮等行业集中突然“休眠”,受损明显,但企业租金、利息以及人工成本等刚性支出仍需支付,中小微企业短期现金流压力突出,裁员和破产风险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内就业市场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认为,疫情导致的国内就业形势远比非典时期严峻,超过2成就业者或面临一定减薪压力,亟待宏观对冲政策的精准有力支持。

短期国内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且相比非典其传染性更强。为防止疫情蔓延,国家积极出台多项举措减少居民集聚与外出,服务类消费受到明显冲击。如2020年春运前三十天全国客运量同比下降40%(见图1),春节假期国内电影票房收入降幅接近100%(见图2),春节期间国内旅游和餐饮收入降幅或均超过80%。考虑到春节假期为上述行业的传统消费旺季,占全年业绩比重较大,非典时期的历史经验表明,上述行业所受负面影响至少还会延续数月。后期疫情缓解后,相关消费可弥补性亦不强,这意味疫情冲击对上述行业全年的拖累都会比较大。在此背景下,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因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天然较弱,面临的经营困难也将更多。

\
\

但2018年国内48%的就业由私企和个体户提供,且其中约一半的岗位分布在交运、批零和餐饮住宿业。截至2018年,国内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为3.74亿,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48.2%,较2003年大幅提升36.1个百分点(见图3)。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49.1%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即占全国23.7%的就业人员,从事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见图4)。上述三个行业在本次疫情中遭受的冲击最大,且恢复难度亦较大。

\
\

这意味着,目前国内约24%的就业人员,即1.86亿劳动者或正面临着一定减薪甚至被裁员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疫情期间,不少个体户、小型私人企业主、甚至某些连锁餐饮企业掌舵人,纷纷在网络上吐苦水、描述自己的难处,一些小商贩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依然在街上叫卖而被劝回。基于上述统计数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不仅仅是个例,且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也就越沉。

从统计数据看,与国企或大型企业相比,目前私企和个体户就业人员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截止2018年,国内“五险”中,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占就业人数比重,分别为大于97%、52.3%、30.8%、26.3%和25.3%,表明除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国内全覆盖外,其他“四险”保障的范围仍偏窄。实际上,国企、大型企业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的比例较高,表明未纳入“四险”范围的就业人员或多为私企和个体户从业者。

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时期宜采取非常之策。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要比2003年SARS疫情大,为避免经济短期“休克”,强有力保障就业稳定,同时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创建一道风险联动“隔离墙”。建议宏观政策要坚持托底思维和底线思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尽可能多地保住处于“休眠”状态中市场主体,尤其是此次受冲击最大、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中小微企业,保证资金链不断掉,留住工作岗位,稳定居民收入增长。同时避免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向经济领域、金融领域、财政领域、社会领域甚至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转移。

为此,建议货币政策在采用结构性工具强化针对性的同时,可考虑全面性降准降息,从供给端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从需求端刺激信贷需求;财政政策要适当加大财政支出规模,有针对性地减税降费增加补贴,可提高赤字率水平至3%-3.5%,适度提高政府部门杠杆率,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助力抗疫和帮扶中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政策要及时、有效,打赢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三大硬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