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新三板+H难满足研发经费 君实生物还拟登陆科创板融资27亿元

摘要:新浪财经首席评论员艾堂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不看重盈利,主要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行业是否是科创行业。因此,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风险”大,开户门槛也比较高,未来退市的概率也会高。

9月26日,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君实生物”)发布公告称,其科创板申请获得受理。公司拟在科创板融资27亿元,中金公司为主承销商,国泰君安证券和海通证券(600837,股吧)为联席承销商。9月25日起,君实生物停牌。

根据招股说明书,君实生物拟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8713万股,募集27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7亿元用于君实生物科技产业化临港项目、8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近期,君实生物频繁公告。9月25日发布了2016、2017、2018年度会计差错更正专项说明,并在25日和26日分别发布了2018年、2017年报更正公告和相应年报。

记者注意到,更改主要集中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投资支付的现金等项目上。更改内容显示,君实生物还调整了购销商品、提供和接受劳务的关联交易等。

“新三板+H+科创板”,吸金为研发?

对于选择科创板上市的理由,君实生物曾公告,“相较于新三板,上交所市场更为成熟,且投资者范围更广阔,可以改善公司的市场认受性;于上交所上市的A股具更高流动性,其估值较于新三板上市的内资股更高,预期可加强公司的资本架构”。

招股说明书还披露,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1-3月,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35亿元、-3.17亿元、-7.23亿元和-3.71亿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6.13亿元。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大额累计亏损。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公司自设立以来专注于药品研发,连续数年发生较大研发费用支出;二是公司首个产品于2019年2月起刚开始实现销售,销售收入尚不能覆盖成本、费用。

某生物医药行业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业盈利周期普遍较长,研发投入大,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普遍无法及时获得盈利。诚然,包含君实生物在内的众多创新药企业,诸如复宏汉林、基石药业至今尚未实现盈利。但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一直很活跃。

事实上,成立于2012年的君实生物当前已经是“新三板+H”的布局,其在2015年正式挂牌新三板,在2018年登陆港股市场。在挂牌新三板期间,君实生物一直备受追捧。其在新三板成功实施7次定增,累计募集资金超过18亿元。并且,君实生物的股价持续攀升,从最初的4.38元/股,升至本次停牌日的最新收盘价35.41元/股,翻了超8倍,总市值高达212.9元。同时,其在港股IPO发行价为19.38港元/股,募资32.4亿港元。上市后股价同样表现稳定,截至停盘,报收29.7港元/股,港股市值达到了232.89亿港元。

关于进军科创版将如何助益企业发展?截至发稿时,《国际金融报》记者尚未收到回复。

新浪财经首席评论员艾堂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不看重盈利,主要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行业是否是科创行业。因此,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风险”大,开户门槛也比较高,未来退市的概率也会高。

新药上市营收暴增,未来盈利在何方

君实生物市值的提升和其研发“兑现”不无关系。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迎来了业绩拐点。虽然其累计存在大额亏损,但2019年半年报显示,君实生物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15414.86%。半年报认为,“特瑞普利单抗销售收入占全部收入99.69%,药品销售已成为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悉,特瑞普利单抗在报告期内销售3.08亿元。

特瑞普利单抗是首个国内上市的国产PD1单抗,上市立即引发关注。业界称,该产品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领域的里程碑。它是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产品,于2019年2月正式销售。目前获批的适应症为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特瑞普利单抗临床结果疗效良好、安全性良好且定价策略竞争力强,预计特瑞普利单抗销售额2023年有望达到52亿元。

然而,国内某生物制药企业相关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单抗系列药品价格普遍较高,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这一点会极大制约此类药品发展。尤其当前民众的医药消费承受能力弱,为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在降低此类药品价格方面加以重视,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使得企业盈利“打折扣”。

此外,君实生物当前有多数产品处于“烧钱”研发投入阶段。

企业在2016年至2018年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22亿元、2.75亿元、5.38亿元。据其2019年半年报中的在研药物研发进展图示,君实生物当前有众多在研产品,部分核心在研产品处于研发高投入阶段。仅2019年1-3月,企业研发投入已达到1.94亿元。

招股说明书显示,企业未来会将继续增加研发投入。但该公司也坦承,研发存在众多风险,例如“研发及产业化进度低于预期”等。这也为企业盈利增加了“阻碍”。对于企业未来如何保障盈利等问题,截至发稿时,《国际金融报》记者尚未收到回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