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到底是紧还是松

摘要:今年8月16日,人民银行宣布各银行在新发贷款时,不再参考过去的贷款基准利率,应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进行报价。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的违约风险最小的客户使用的贷款利率。

货币政策

本月以来,央行连续下调MLF操作利率、7日逆回购利率、LPR1年期利率与5年期利率……让投资者看起来难免头晕。这么多利率都是什么意思?央行现在的货币政策到底是紧是松?

为什么利率很重要

对市场而言,利率代表资金的价格,从根本上影响各类资产定价和收益水平。利率的趋势性变化形成资产价格趋势性波动和大类资产间轮动表现。因此,深刻认识利率及其变化趋势是进行资产配置的前提。

对央行而言,利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等宏观调控目标。比如我们最近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的表述就是,美联储今年三次降息的原因是通胀低于2%的预设目标水平,以及全球衰退和贸易风波造成经济下滑风险。

大部分决策者认为,降息措施足以支持经济温和增长、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和接近对称目标2%的通胀前景。——美联储10月会议纪要

货币政策

认识两类利率

我国的货币体系可以简化为两层,中央银行是流动性的总源头,央行先放钱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贷款给企业和个人。因此,央行运用利率这一工具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而必须通过商业银行向社会传导。

货币政策

在这个两级传导的体系中主要涉及到两种类型的利率:政策利率与存贷款利率。

(1)政策利率

政策利率指央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决定商业银行向央行进行存款、贷款、资金融通等操作依据的利率,又称为批发资金利率。我国央行可通过多种不同期限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投放,我们常听到的“粉粉”类工具——“麻辣粉”MLF、“酸辣粉”SLF、“怕酸辣”PSL、“甜辣粉”TLF等,这些工具的利率就是政策利率。

货币政策

(2)存贷款利率

存贷款利率又叫零售资金利率,是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开展的存款、贷款业务所依据的利率。

央行可以通过直接官方规定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进行指导。事实上,2015年12月是我国央行最近一次发布存贷款官定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2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银发[2015]196号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的通知》

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央行官定存贷款利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利率市场化就是由过去央行直接干预确定利率的方式,转变为由市场资金供需决定的方式。改革后,商业银行可依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存贷款业务的利率水平。

在存款方面,我国早于2015年10月就放开了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而贷款方面,今年最大的一个事件就是LPR报价制度改革,标志着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迈入新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LPR扮演了贷款利率从官定利率管制到完全市场化的过渡角色。

今年8月16日,人民银行宣布各银行在新发贷款时,不再参考过去的贷款基准利率,应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进行报价。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的违约风险最小的客户使用的贷款利率。在每个月的20日,LPR利率由工农建中四大行带头联合的共18家代表性银行的报价加权平均得出。

利率的升降看什么

我们常说的“加息”、“降息”指的是基准利率的升降。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央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那么政策利率与存贷款利率哪个才是我们要参考的基准利率?利率的升降到底看什么?这个问题要分阶段看。

以前,我国以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官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具体而言,一般普通民众会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贷款利率对我国实体企业具有最广泛和直接的影响,是企业融资参考的基准利率,也是我们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最关注的利率。

但LPR改革后,央行政策利率向贷款市场利率的传导更通畅,可以通过对政策利率的调控影响到贷款市场利率,不再需要官方确定贷款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

因此,当前央行政策利率的重要性提高,将替代官定存贷款利率发挥利率基准的功能。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也将更多关注央行上各种“粉粉”类工具的利率,来确定货币政策的状态和趋势。

当前货币政策是松是紧

正因为政策利率正在发挥基准利率的功能,因此在本月央行连续下调MLF操作利率、7日逆回购利率后,就会被市场认为央行“降息”了,更有分析人士认为是开启“降息周期”的信号。

尤其是,1年期MLF利率是央行长期政策利率的代表,本月下调是2016年6月来首次:

货币政策

7天逆回购利率是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的代表,本月下调为2015年10月后首次:

货币政策

长短期政策利率共同下调,确实具有信号意义,或意味着我国已到了利率调整的拐点。但是否代表着开启“降息周期”仍有待观察。“降息周期”开启表示后续会有持续性的降息措施出现,但目前,内部受通胀预期限制、外部美联储年内再次降息概率不大,尚未看到12月我国有继续降低政策利率的可能性。

本月降息对“稳增长”的象征意义更大于实质效果,反映出监管层对稳增长的重视,国内10月经济数据呈现进一步下滑态势,使得市场普遍对四季度经济基本面预期偏负面,期待政策层面的逆周期调节措施。但不可忽视的“防风险”仍然是货币政策的底线目标,而经济增长会进一步下滑已成为当前市场共识,监管层对经济增长下滑的容忍度在逐步提高。

央行在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同时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更强调,“中国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主动维护好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

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稳健略松”、“稳健略紧”、“稳健中性”和“稳健灵活”,具体处于何种状态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可以说,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仍处于“稳健灵活”的状态,央行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中平衡。只有在“稳增长”目标居于首位时,才可能采取“稳健略松”,乃至“宽松”的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而这种情况在2020年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