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重磅文章 企业必读] 数字经济转型 中小企业生存的必由之路

数字经济转型 中小企业生存的必由之路

作者:周德文

每次发生大规模突发疫情,对于商业社会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非典疫情造就了京东、阿里等线上商业模式,随后逐渐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平台经济模式。现在虽然疫情肆虐,但也是全新发展机遇。当前,正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强力之年。

数字经济转型

疫情防控期间 数字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恢复生产、降低疫情传播、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疫情管控措施实施以来,事件形态数字化,让我们每天可以实时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数据深度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疫情防控的各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数字经济转型

第二,疫情倒逼企业和人们重视和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进程。由于居家隔离,大中小学全面采用远程教学、中老年人被逼着适应网上购物、在职员工普遍接入在线办公,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被疫情所迫适应数字化工作和生活,数字经济的国民基础得到全面提升。

数字经济转型

第三、无人经济和无接触场景发展加速。无人化服务、无接触配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迫切需求。无人商店、无人银行、在线医院等被更多人接受。

第四、疫情倒逼流通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疫情防控中,顾客购买力涌到线上,曾经布局过线上业务的企业,在线销售额大幅提升;具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也快速和第三方社会平台对接,补足线下。“线上买菜”变成了这个特殊春节假期的主流,购买需求大幅增长,场面异常火爆。除夕至初三,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 540%;除夕至初四,每日优鲜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 321%;今年大年三十,叮咚买菜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0%。

数字经济转型

数字经济“精密智控”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双战线

当前,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应该不失时机抓好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之间似乎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防疫就要管控交通和人口流动,这使企业难以复工复产,并导致物资短缺和防疫难题。复工复产势必增加人员流动和聚集,使防疫工作面临考验。在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只顾防范,而忽略经济发展大局。建立在数据分析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分级隔离措施,才是当下更能在疫情防治和恢复秩序之间形成平衡的方案。2月11日,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健康码利用数字技术为杭州筑起一道守护屏障,成为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利器”,方便了市民和返杭人员的正常出行,由用户自行上网申请认证,结果为绿码可直接通行,黄码隔离7天以内,红码需集中隔离14天。这项将大数据引入防疫战场的创举,一经推出便开始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目前已在200多个城市落地。

数字经济转型

浙江在防疫战场上亮出的“一图一码一指数”,其共同手段是大数据,共同指向是精准施策,让该静的继续静下去,让该动的有序动起来。“一图”,即疫情图,浙江根据各县疫情风险状况,用五种颜色进行等级区分,只有低风险的县,才鼓励推进复工复产;“一码”,即健康码,分绿码、黄码、红码三种二维码,除了对红码黄码人员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外,让拥有绿码即绝大多数人能自由流动;“一指数”,即精密智控指数,由管控指数和畅通指数构成,是评价衡量各地防输入、防集聚和着力通畅物流、人流、商流的风向标。

数字经济转型

从五色疫情图到三色健康码,再到管控指数和通畅指数……浙江正不断推出强有力的“数字武器”,以大数据为关键要素,驱动指挥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双战线的“精密智控”。浙江省用电力大数据测算全省10大行业复工电力指数同期对比,早在2月12日浙江已经进入实质性有序复工的阶段。

化“危”为“机” 推动我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一直在路上,但按部就班相对迟缓,疫情以一种“危机”的极端方式迫使人们不得不严肃审视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可行性,客观上加速了我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首先,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网络普及率将大大提高。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全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互联网正在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战疫期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平台经济“大显身手”,大量老人、农民等用户也拿起了智能手机,开始熟练使用互联网,逐渐成为“深度用户”。

数字经济转型

其次,疫情改变了企业办公方式。据数据,2月3日全国上千万家企业、近两亿人在家办公。疫情很有可能导致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速,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催熟”了远程办公市场,使用户快速养成了习惯。随着疫情持续,临时性的客户的消费习惯将强化甚至固化。远程办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在疫情期间得到了验证。如今习惯已经形成,未来随着5G网络普及,使用率一定会大幅提高,使用时长也会增加。

再者,疫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疫情倒逼一些企业提高数字化水平,进而提升科学管理能力。作为一家有160多个实体工厂的特大型集团,集团在2016年就决定将分散在生产、财务、人事等环节的60多个应用App全部集成到钉钉平台,没想到几年前无心插柳的移动化转型,在这场大疫中成为复工复产的保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有限,除了工厂现场操作外,集团的其他事务基本实现移动化。

数字经济转型

最后,疫情改变了经营活动方式。线下企业活动开始向线上迁移,直播、短视频为经营新形式。银泰百货把柜台搬进淘宝直播间,一名导购直播3小时服务的消费者,相当于平时6个月的客流量;一场直播产生的销售额,相当于门店一周的营业额。此外,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等创新业务场景需求大幅度提升,院线电影由平台买断对观众免费投放,开启了行业变革的先声。

数字化将深刻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

新型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也倒逼人工智能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

据数据,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数字经济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数字经济转型

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管理、服务支撑等,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供应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数字化也将深刻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现在正加快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经济发展转变。

数字经济转型

数据作为生产的说核心要素,数据的生产、加工、处理、交易和消费,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要素,在整个经济活动链条中产生决定性或者基础性的作用。

对于制造业而言,数字经济的发展并非仅限于寻找市场、对接供需,而应该有效增强产业内垂直分工的效率,提高包括研发合作、原材料和中间件的稳定保障,以及服务于变化市场需求的柔性制造能力,为企业在数字经济竞争条件下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数字经济转型 中小企业生存的必由之路

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目前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808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80%,是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产业转型和跃升的微观基础,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我国重塑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数字经济转型

第一,借助科技平台,借力打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投入不菲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科技开发,因此需要借助科技平台。如得益于云计算发展,中小企业不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和服务器,直接可以享受更加具有规模经济的、统一管理的、成本更低的存储和计算空间。再如,得益于微信小程序的出现,中小企业有了对接移动互联网资源的重要契机,能够更好地对接线上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借助微信小程序免费流量的加持,从而集中更多精力去探索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商业模式。

数字经济转型

第二、外贸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和门槛,使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与其他国家客户和供应商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普惠发展,驱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跨境电商的主要参与者,数字经济推动中小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能力可见一斑。

数字经济转型

第三、疫情引发供应链智能管控的深度思考。传统生鲜行业流通环节多、链条长、损耗大,抵御风险能力低,中小型生产制造业缺乏有效地供应链支撑,造成原材料缺乏或库存积压等。当前的供应链短板,急需通过数字化提高供应链管控能力。以农产品供应为例,我国农产品每年市场流通量在4万亿左右,但其物流损耗是20%左右,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损耗,都将是极大的节约。通过数字经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当地的产业资源,实现产业链业务由线下汇聚到线上,为生态合作伙伴、政府、消费者提供智慧化服务。

数字经济转型

第四,疫情引发供应链智能管控的深度思考。数字技术发展催生出供应链金融、动产融资等新模式,如借助网络平台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将订单、产品物流等流动资产抵押进行融资,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让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以区块链为例,通过“双链通”模式,将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信息“搬上区块链”后,企业信用成为不可篡改的“可流转资产”,小企业凭借应收账款凭条即可向银行线上申请贷款,这一模式让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微企业也能贷款机会,整个融资流转过程清晰留痕、不可篡改,一链杜绝了资金挪用等风险。

数字经济转型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师董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50人、国科智库中国经济30人、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

中国企业网财经:方顺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